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21例拔4⊥4矫正效果观察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8 10:39:37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摘要】  为总结使用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拔 4⊥4 牙矫正的疗效,对21例年龄在14~16岁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病例,采用上颌拔除4⊥4牙、下颌不拔牙。依据方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矫治顺序进行矫治。结果,21例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正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由(5.2°±2.5°)矫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61.4°±4.0°)改变为(75.6°±5.0°)。临床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 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拔 4⊥4 牙,矫正时间短,效果好。

【关键词】  牙骨性错畸形;矫治;方丝弓技术

在临床正畸治疗中,常会遇到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磨牙Ⅱ类咬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倾前突且牙弓狭窄,下颌轻度后缩,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和深覆盖。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包括牙性和骨性两类。牙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对面形影响不大,仅表现为牙性关系不调。本文旨在观察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拔4⊥4牙采用方丝弓技术矫正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02年8月-2007年3月诊断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者21例,均为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有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症状。男12例,女9例,年龄14~16岁,平均14.5岁。矫治疗程最短12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16个月。

1.2  矫治方案

均采取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4⊥4),采用方丝弓技术,上颌常规使用腭杠以中等支抗,上颌前牙应尽可能内收,以改善患者的侧貌外形。下颌Ⅱ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压低下前牙的同时升高后牙,矫正Ⅱ类磨牙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

1.3  矫治方法及步骤

术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拔4⊥4牙,常规黏全口方丝托槽及带环,上颌制作腭杠。第一根弓丝,上下颌采用0.36 mm Ni-Ti(钛镍丝),弓丝末端回弯,排齐整平牙列。1个月后换第二根弓丝,上下颌采用0.41 mm Ni-Ti,弓丝末端回弯,继续排齐整平牙列。2个月后换第三根弓丝,上颌用0.41 mm S.S(不锈钢丝),2⊥2远中做小圈曲,21⊥12连扎,挂Ⅱ类颌间牵引,3⊥3橡皮链远中牵引,末端35°前倾弯。下颌用0.41 S.S,弓丝末端35°后倾弯。5~6个月后,待3⊥3远移到位后换第四根弓丝,上颌采用0.45 mm×0.56mm S.S,2⊥2远中泪滴闭隙曲,挂Ⅱ类颌间牵引,内收前牙。下颌采用0.45 mm×0.56mm S.S,弓丝末端15°后倾弯。3~5个月后上颌间隙关闭,上下颌第一磨牙为完全远中关系,换第五根弓丝。上下颌用0.46 mm×0.64 mm S.S制作理想弓,上颌连续接扎2~3个月后拆除矫正器。

1.4  头影测量方法

头影测量用winceph 6.03e软件定点后自动分析得到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代表矫治意义的ANB角由(5.2°±2.5°)变为(3.1°±1.5°);代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均值也由(61.4°±4.0°)改变至(75.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1例患者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对21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的病例,采用 4⊥4 拔牙模式[1],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上颌应用中等支抗,尖牙向远中移动,尽可能使切牙压低和内收,使Ⅱ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升高后牙并压低下切牙[2],2⊥2远中使用闭隙曲,关闭拔牙剩余间隙进一步调整上下颌咬合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结果,代表上下颌关系的ANB角由平均(5.2±2.5)°减少至(3.1±1.5)°,达到正常值水平;而FMIA由平均(59±5.2)°增加到(61±6.1)°;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具有典型意义的Z角,由平均(61.4±4.0)°增加到(75.6±5.0)°,符合美貌人群的标准[3],与国外学者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患者上颌前突明显改善,下颌后缩好转,矫治效果达到了面部美观和谐,前牙的覆覆盖均达到正常值范围,磨牙Ⅱ类咬合关系调整到了完全远中关系,说明采用拔 4⊥4牙矫正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模式,是一种简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4.

[2]段银钟.正畸临床拔牙矫正与非拔牙矫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分公司,2003:42-43.

[3]段银钟.口腔正畸临床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