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拔牙的传统与进展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8 10:42:22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正畸拔牙的传统与进展

 拔牙与不拔牙   

现代口腔正畸学之父Angle认为,拥有理想𬌗的人应该具有全部32颗牙齿且排列整齐,当咬合关系良好时,牙槽骨及颌骨会适应这种排列与咬合而发生改变,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面型。Angle的巨大影响力使得20世纪初的正畸治疗均不拔牙。当然,不拔牙矫治带来的面型破坏、牙周风险以及治疗结果不稳定等也使正畸医师不得不寻找更优的治疗方法。20世纪3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Begg基于其在考古研究中的发现提出了“磨耗𬌗”理论,并开始进行拔牙矫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正畸治疗患者的拔牙率在80%左右。Tweed也对其以往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了二次拔牙矫治,并获得成功。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正畸治疗的拔牙率均较高,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拔牙矫治的大量开展,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渐出现较多研究,探讨白种人拔牙治疗带来的面型破坏,以及拔牙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病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Little的研究发现拔牙矫治后稳定性也欠佳,且拔牙矫治的治疗过程控制比不拔牙矫治要困难许多,加之高效矫治器的出现、种植体支抗的应用等,使得拔牙矫治率在欧美等国家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的拔牙率仅为25%左右。

关于拔牙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近期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结果表明,拔牙治疗后过度的前牙内收对面型的破坏与拔牙本身无关,而是治疗设计与控制不佳所致,拔牙治疗与否与颞下颌关节病无关,正畸治疗与否也与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生没有显著相关性,拔牙矫治对治疗后患者的咀嚼功能没有显著影响。所以,正畸治疗中是否采取拔牙,应综合考虑患者错𬌗情况而定。

医学及口腔正畸学的发展迅速,治疗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但是正畸医师也要明确,正畸治疗拔牙与否需要兼顾患者颌骨关系、解剖界限、治疗中的间隙需求、美学效果及治疗稳定性等多种因素。

 中国人正畸治疗中的拔牙   与高加索人种相比,中国人的面部特征性表现是鼻部较低平,颏部的发育不突出,牙弓较突,牙齿形态也较宽大,整个面部形态表现为面下部较突。随着广泛的国际交流和民族融合,各文化之间的界限与差异逐渐减小,面部美学的标准也逐渐趋同。许多研究发现,中国人、日本人及韩国人等东亚人对面型的评价是喜欢较直的面型,尤其喜欢面型较直的女性。改善面型可能是大部分患者的主诉之一,加之中国患者较突的面型特点、多存在牙列拥挤,以及对较直面型的喜爱,拔牙治疗的可能性增大。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在20世纪80年代报告的拔牙比例在60%左右。2010年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正畸治疗的拔牙率为58%。国外大量研究报道,高加索人正畸治疗的拔牙率较低与其具有较直的面型、牙弓形态更尖窄以及面部深度较大有关,与应用某种治疗技术的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