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颌面部炎性肿块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8 15:40:42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1990年以来收治用穿刺法确诊并治疗的颌下炎性包块婴儿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7天~20个月,平均6个月。肿块部位:位于颌下30例,颌后9例,腮腺区3例,1例为双侧颌下肿块,肿块大小2.5cm×3.5cm~3cm×4cm;病程10天~2个月。季节:以冬春为多,冬季20例,春季14例,秋季9例,夏季3例。

临床特点:均为腺源性感染。33例发病后曾用抗生素治疗。肿块呈圆形或扁圆形,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或微红,皮温不高,质中略硬,与皮肤无粘连,边界清楚,触痛不明显。体温36.5~37.8℃。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0~11)×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偏高。胸透心肺未见异常,全部病例均穿刺抽出脓性分泌物而确诊。

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以青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治疗为主;支持疗法,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必要时给予血浆,提高机体抵抗力。

局部治疗:根据医生建议和患儿家长选择分别用穿刺法和切开引流。①穿刺:脓肿表面常规碘伏消毒,用10ml注射器接7号针头抽2%利多卡因于脓肿表面皮下注入0.5ml后刺入肿块抽脓,用另一支同型号注射器吸取庆大霉素稀释液刺入脓腔冲洗,至冲洗液清澈。每日1次。②局部切开引流:脓肿表面消毒后,在局麻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血管钳钝性分离向着脓肿方向刺入脓腔,引流脓汁并用1%过氧化氢与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置碘仿纱条或橡皮管引流。视引流量行1日或隔日1次换药,至伤口愈合。

结果

细菌培养:细菌培养27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葡萄球菌12例, 链球菌5例,大肠杆菌8例。由于条件所限,厌氧菌培养未能成功。    治疗效果:穿刺抽脓加药物脓腔冲洗35例,1~2次后脓肿即明显缩小;切开引流8例,换药2~3次后即无脓性分泌物;全部病例均在7~10天内治愈。未见其他并发症。

讨论

小儿颌下淋巴结炎是流行最广和发病率最高的小儿疾患,各种免疫指数均低于正常儿童,机体免疫力降低[1]。

肿块的诊断:由于该病患儿炎症表现不明显,表达不清,常被误诊为肿瘤。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本组淋巴细胞偏高,B超诊断为实性包块,透声强,此时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就是诊断性穿刺。

小儿淋巴结炎的治疗:淋巴结炎症引起的间隙蜂窝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的脓肿的淋巴结包膜,方能达到引流目的,同时应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

按脓肿位置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直达脓腔,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假通道,增加感染扩散机会,分离通道要足够宽大,保证引流通畅,位置深在的脓肿可选用盐水纱条或乳胶管。

维持水电平衡:支持疗法对于改善病人一般情况和增强其抵抗力,促进感染好转,局限或消散有重要意义。头孢类对厌氧菌有较好的作用。重视敏感抗生素的应用,要足量、足疗程。本病除了抗感染外,还需要全身综合治疗, 面颈部淋巴结炎以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最多,小儿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引起。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注意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中药辅助治疗以清热解毒,给予胸腺肽调节机体免疫等。

本组33例曾使用过抗生素,但效果不佳。应在临床中依照专业学组所制定的指南规范应用抗生素[2,3]。

【参考文献】

1 张晓声.小儿口腔颌面部炎症特点.国外医学·口腔分册,1989,16(2):83-86.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上部分).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2):748-750.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下部分).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7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