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应用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8 13:24:51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应用

 口腔上颌窦瘘多见于拔牙术后和上颌骨囊肿术后。用常规手术方法关闭大的瘘口,修复较困难。笔者1994~1998年,利用颊脂垫瓣对11例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人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5岁~55岁,平均40岁。11例中拔牙术后9例;囊肿术后2例。瘘口位于磨牙区牙槽突,缺损范围0.8cm×1.5cm~1.5cm×2.0cm。有8例伴发上颌窦炎;其中有4例上颌窦根治术与瘘口修复术同时进行。11例中除1例瘘口未愈合经检查为糖尿病史外均Ⅰ期愈合。
对11例病人术前两周常规冲洗上颌窦每日一次;酌情使用广谱抗菌素。同时行上颌窦根治术者,术后常规静滴抗菌素一周至10天;上颌窦内填塞的磺仿纱条于术后72h全部抽除。
2 手术方法
病人取45°斜坡位,行上颌神经圆孔阻滞麻醉。将瘘口周围的肉芽组织彻底切除。沿切口近、远中向颊侧前庭作梯形切口,掀起粘骨膜瓣。远中切口至前庭沟向后延伸,在颧牙槽突后方暴露颊脂垫。钝性分离后颊脂垫即可疝入口腔内。用无齿镊轻轻提拉将其向前拖出推入骨缺损区,用3~0丝线将其无张力间断缝合于腭侧粘膜,最后将粘骨膜瓣复位,颊脂垫与颊侧粘骨瓣间断缝合。部份颊脂垫暴露于口腔中。
3 结果
11例病人术后均有轻度颊部肿胀,3天后即消退。颊脂垫切除的并发症[1],包括血肿,牙关紧闭,感染,神经损伤,腮腺管损伤或面部不对称。本组病人,均无一例出现。术后2~3周见颊脂垫上皮化,与文献[2]报道相同,伤口Ⅰ期愈合,无鼻漏出现。随访2个月见口腔前庭和牙槽嵴高度与术前基本一致。有1例瘘口未愈合经检查有糖尿病史。
4 讨论
4.1 颊脂垫修复口鼻瘘可追溯到1977年,Egyedi首先报道应用颊脂垫带蒂修复口鼻瘘[3]。1986年,Tiderman等[2]提出带蒂颊脂垫移植时,不需用游离皮片覆盖可成活和自行上皮化。近几年国内对颊脂垫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各种实践[4~6]。使颊脂垫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本组病人的实践中观察到,暴露于口腔中的颊脂垫均于术后2~3周自行上皮化和存活。
4.2 颊脂垫位于咬肌、笑肌、颧大肌之间以及颊肌后份浅面,是填充于咀嚼肌间隙的脂肪组织。李沃棠等[7]对30侧成人颊脂垫的形态、位置和血液供应进行了观测;颊脂垫血供为多源性的,主要血管蒂为上颌动脉的颊动脉和面动脉的颊支,这两组动脉在30侧中恒定存在,其分支在颊脂垫内存在广泛吻合。Tidemran等[2]所进行的颊脂垫解剖学研究,表明颊脂垫的血供有颌内动脉的分支颊动脉和颞浅动脉;有颞浅动脉分支面横动脉;有颌外动脉的小分支,并经血管造影证实有三重血液供应。可见,颊脂垫的血供丰富,做为蒂血管蒂的颊脂修复口腔上颌窦瘘是理想供体。
4.3 口腔上颌窦瘘者,如果瘘口较大,用常规的颊侧粘骨膜瓣修复,术中常需去骨方能关闭瘘口,术后口腔前庭变浅和牙槽嵴高度降低仍是该手术方法的缺点。而选用腭瓣修复,其体位取仰卧,在局麻下操作不方便,病人常感痛苦和恐惧。我们通过11例颊脂垫瓣修复口上颌窦瘘的实践,于术后2个月随访病人,无一例发生口腔前庭和牙槽嵴高度改变,基本上与术前一致。因为手术取45°斜坡位。所以病人感觉舒适。
5 体会
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术前彻底控制上颌窦炎症,是修复成功的关键。此外,术前应注意询问糖尿病史。术中严格消毒口内、口外。在提拉颊脂垫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撕断。应在无张力下缝合,伤口应严密关闭。对同时行上颌窦根治术者,窦腔内所填塞的碘仿油纱条不宜过紧,以免压迫颊脂垫。并酌情从下鼻道开窗处冲洗上颌窦,防止窦内积液,继发感染。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菌素静滴,7天后改用每日肌注2次,共10天。
综合所述,颊脂垫血供丰富,作为带血管蒂的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组织修复能力,易成活,且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尤其适用于瘘口较大,常规手术不能关闭,或关闭后易引起口腔前庭变浅和牙槽嵴高度降低者。